乐配网 从“再来一瓶”到“扫码套现”:饮料瓶盖如何被灰产玩坏?
你有没有想过乐配网,随手丢掉的饮料瓶盖,在某些人眼里却是“真金白银”?

来源:快速消费品精英俱乐部
这个夏天,酷热难耐,互联网平台的补贴大战都快把现制饮品店干冒烟了。和外卖补贴一样,饮料厂家也在“再来一瓶”上子弹压满,集火开干。
但我今天要说的不是“再来一瓶”的高中奖率,而是在这些可以扫码的瓶盖下,暗藏着的一条隐秘的灰产链条。

近年来,各大饮料品牌为了促销,纷纷推出“扫码领红包”活动,消费者图个乐呵,但有人却从中嗅到了商机。他们批量收购带码瓶盖,利用规则漏洞,甚至伪造数据,把原本几毛钱的瓶盖玩成了月入上万的“灰产生意”。
在某篇名为“纯零撸!瓶盖扫码项目(详细教程+技巧)”的公号文章中,这么介绍其项目操作方式:
东鹏特饮大家应该都熟悉,瓶盖中有中奖二维码,扫码后必中1-4元微信红包,中奖后再扫码一个激活码激活后,微信红包秒到账。
详细步骤:从浏览器中打开上方商城地址,点击 抽奖系列 ,找到东鹏,先买中奖码,中奖后再买一个几分钱的激活码激活,红包就到了。


笔者对此进行了测试,在花1.1元购买了东鹏补水啦有奖码后,订单自动发货并生成二维码,用另一个手机微信扫码后,竟然真的中奖3元。该网站还贴心的的推出了单价0.19元每个的补水啦第二瓶激活码,也就是说不出意外的话,整个下来笔者只需花1.29元的成本,就能得到1.71元的利润,原来真的可以薅到羊毛。

不过意外还是来了,从卖家那里连续购买的2个激活码,都显示二维码已使用,在第三次扫码时,激活了东鹏特意的保护机制,调用了摄像头。
按卖家的说明,如果扫码次数过多,被调用了摄像头权限,就不要授权,退出,明天再玩。但按卖家所称,你如果有多部手机和号码,完全可以换手机操 作,把这些活动每天都薅一遍,每天差不多能赚50-100+微信红包。如果微信号比较多,收入还能翻倍乐配网,当个副业也挺不错的。

不仅是东鹏,在笔者的测试中,芬达、百事可乐、东方树叶、雪花啤酒都能够成功进入到品牌方的抽奖页面,并能够获得红包奖励或是积分奖励。

特别是最近东方树叶的中奖率很高,官方称综合中奖率高达43%,最高可中666元大奖,如果你是在灰产这里买码中了1元换购的话,卖家是1.6元包回收。

从群主在群里发布的教程和收益来看,这个项目并不是什么简单的骗局,灰产卖家是借用了真实的抽奖活动,只是在其中进行了瓶盖抽奖资格的倒买倒卖,而且瓶盖的价格每天都会随行就市的上下浮动,据说是根据品牌厂商的中奖概率和活动力度动态调整。
不得不说,瓶盖灰产链条整的跟一个地下交易所一样,其交易顺畅度让笔者大开眼界。

瓶盖从哪里来?
饮料厂商的瓶盖红包活动,初衷是为了提高复购率。
比如东鹏特饮的“一元乐享”、康师傅的“再来一瓶”、银鹭的“扫码领红包”,消费者开盖扫码,就能拿到几毛到几元不等的现金奖励。这本是双赢的营销手段,但如果这样被灰产盯上后,买家就可以不用购买饮料,就能以极低的成本来玩游戏或者是薅羊毛。
又或者说厂家真金白银的投入,让灰色产业薅走了一部分,对消费者来说来自厂商活动的力度感就变轻了,而品牌方的投入回报也便打了折扣。
但让人生疑的是,这些本应该是在商品里面的抽奖二维码是怎么进入到灰色产业链的呢?

笔者调查发现乐配网,在一些电商平台和二手交易群,带码瓶盖成了“商品”。有人专门从废品站、小卖部、夜市摊位低价回收未扫码的瓶盖,再以0.5-2元的价格转卖。更夸张的是,部分灰产团队直接联系饮料经销商,批量购买未开封的瓶盖码,甚至雇人专门去超市“偷盖”。
在微信小程序、各大应用平台,还有公司专门制作了收码平台的APP,回收项目包括瓶盖、、槟榔袋和烟盒、酒盒等,明码实价和更方便的扫码收录系统和结算系统,品种之多操作之便利令人咋舌。
据知情人爆料,收码公司通过搭建平台批量的收录二维码信息后,按品牌分门别类的打包卖给发卡平台,这些打包的码也分等级,有无废(就是全部没有扫过的有效码),90—60(二维码的有效率从90%到60%)价格不等。发卡商在将这些资源摆上货架,并通过层层代理(每级代理的拿货价和分成权限不一),向终端用户推销。
从价格来看,东鹏补水啦的回收价格是0.8元,而笔者在不知道是第几层级的发卡平台购买的(80质量有废不补的奖码)价格为1.1元,这中间0.3元的差价也不知道灰产各链条是如何分配的。

“骗局”与“漏洞”

微信博主“狼叔搬砖”就在今年4月份发文,质疑发卡平台的瓶盖扫码项目为骗局,称该项目会先让你办一张手机卡,然后加入他们的会员,就可以扫码瓶盖,就拿东鹏瓶盖来说吧,在平台一个瓶盖也就是五六毛,但是你知道他让你的办的手机卡 可以给他提成多少钱吗,一二百,甚至有更多。
但笔者经过测试,参与买码抽奖并没有设置门槛,也没有要求办手机卡,只不过,在发卡网站上买码抽奖本身回报并不太高,第一是本身废码较多,笔者测试的雪花啤酒3个码,其中两个为废码;第二,品牌商基于风控限制扫码区域和扫码次数,比如百事就会弹出要你选择购买的地点,东鹏废码次数超限则直接会进行视频验证。要想从中薅到羊毛还必须认真研究其细则,否则没收益甚至亏本。

再看收码端,收码平台里的教程会教你在废品站,夜场里跟服务人员谈好收购价打包收瓶盖,但他这个是有扫码门槛的,只有购买会员后才能扫码卖瓶盖,除会员费外,还有每笔交易的服务抽成。
这就和以前一些骗子公司骗你种蘑菇、养蚂蚁包回收的感觉有点像了。
笔者唯一疑惑的是,现在的饮料品牌大都会在醒目的位置和广告宣传中,将开盖有奖信息告知消费者,而消费者一般情况下,也是会首先用微信扫一扫,参加活动,不管中不中奖都是一种愉快的体验,因此,正常售出的产品瓶盖里的码大概率都是废码。

那就奇怪了,通过笔者测试,发卡平台里有效码还是挺多的,而这些有效码的来源就存疑了。你要说这部分有效码 是灰产用脚本批量生成虚拟瓶盖码或者利用厂商系统漏洞制作的,以现在的防伪技术反正笔者是不信的。
这些有效码一般情况下都由品牌或者合作的制码信息公司掌握,有效码大概率就是从这两个渠道的某些人手里流出去的。

最近,东鹏饮料的营销力度很大,几乎全系列覆盖,灰产网站直接给东鹏单开了一个系列。
面对灰产的疯狂套利,饮料厂商并非毫无察觉,他们不断调整规则,试图堵住漏洞。
比如东鹏特饮曾推出“人脸识别验证”,但灰产很快找到破解方法——通过限制次数和关闭摄像头调用权限。康师傅则限制同一设备扫码频率,但灰产改用“设备农场”(多台手机轮换操作)规避。
对品牌方来说,灰产薅走的红包看似是小钱,但长期来看,营销预算被大量浪费,真正消费者因为奖池缩水,奖励越来越小甚至拿不到奖励,活动效果大打折扣。
如今的瓶盖灰产已不再是“散户”小打小闹,而是形成了完整产业链:上游
:废品回收商、“供货商”提供瓶盖货源;中游:电商平台、社群分销未扫码瓶盖;下游:专业团队批量扫码套现。
灰产生态闭环已成。

瓶盖灰产狂欢背后,折射出的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博弈。当厂商的营销创意遇上投机者的逐利本能,这场较量早已超越了几毛钱红包的范畴。它拷问着商业规则的漏洞,也考验着市场参与者的底线。
在数字化营销大潮中,这场“瓶盖战争”没有赢家——厂商损失营销费用,消费者被薅走福利,灰产则在法律边缘游走。
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深圳配资 山西屯留农商银行金融赋能让小葫芦变身致富“金葫芦”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