鑫配资 7天新增2892例!又一地发现病例!患者自述:严防死守,唯独疏忽了这一点
近期
基孔肯雅热引发广泛关注
过去七天
广东新增2892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
2025年7月27日0时至8月2日24时,广东全省新增报告2892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分布在佛山2770例,广州65例,东莞、中山各11例,深圳、江门、肇庆各6例,梅州5例,珠海、惠州各4例,潮州2例,阳江、云浮各1例。
8月2日
香港发现首例基孔肯雅热输入病例
8月2日晚
广东佛山“三水发布”发布
基孔肯雅热后遗症告知书
基孔肯雅热是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无特效药可治!感染后可能出现持续高烧(39℃以上)、剧烈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部分患者甚至会发展为慢性病痛或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
专家: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
广东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传染病防控首席专家康敏指出,当前广东省疫情快速上升势头已得到初步遏制,本周广东全省新增报告病例数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核心区顺德区报告病例数连续下降。
但国际基孔肯雅热疫情高发,广东省对外交流频繁,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存在;叠加汛期台风、降雨等天气影响,蚊媒活动频繁,疫情防控仍然面临复杂严峻挑战。
基孔肯雅热确诊患者现身说法
13岁的小丁表示,几日前他的身上突发红疹,虽密密麻麻但并不瘙痒,本以为是吃了什么导致过敏,因此并不在意。但当天下午他便开始发烧,随后家人立刻将他送到医院,经检查后他确诊了基孔肯雅热。
在患病期间他发热了两天,但都还只是低烧。回想自己发热前的经历,小丁就怀疑自己是在室外中的招。“我们家有个习惯就是吃完晚饭会去公园散步,可能就是那个时候被咬的,我穿短袖短裤,毕竟最近花蚊子有点多。”
在小丁看来,家里防护到位,应该不是在家里被叮咬。“家里纱窗是关紧的,阴暗的角落会喷杀虫剂,积水也会用拖把拖掉,反正能做的一切都做好了。”
而患者洪小姐表示,一开始她感觉到关节痛,第二天就疼痛到无法行走。“当天夜晚就发烧了,抽血检查结果显示是基孔肯雅热。”她呼吁大家要做好防控,多点蚊香、勤清积水。
佛山复星禅诚医院感染科主任萧正升:
如果近期有发烧、关节痛和皮疹,尽量还是要到医院就诊,有可能患的是基孔肯雅热。患上基孔肯雅热有些退烧药是不可以服用的,比如说阿司匹林。
现今收治患者的症状主要还是发烧,也会出现持续几天的或是关节疼痛,且疼痛的程度比较剧烈,除了吃口服止痛药之外,疼痛严重的患者甚至需要注射止痛针。
据介绍,感染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在3~12天,大部分病人的病毒潜伏期不到7天。这个病程住院时间一般在三四天,大部分患者到了第七天都会转阴。
广东全民总动员开启大灭蚊鑫配资
据央视新闻报道,为尽快阻断疾病传播,本周,广东全省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集中灭蚊行动。
位于中山市的黄圃镇,每晚6时,各家各户相约一起点燃蚊香。
志愿者介绍,这个时间是伊蚊活跃的高峰期,大家一起点蚊香,可以把蚊子从家里赶出去,再配合外围的集中消杀,就能最大限度杀死蚊子。
为杜绝后患,伊蚊的卵和幼虫也要一并消灭。家里的马桶、花盆、饮水机托盘、室外的洼地,但凡容易积水的,都要“翻盆倒罐”排查清理。
而这个黑盒子,则是广东省卫健委、省疾控局等多部门,联合南方医科大学研发的“电子哨兵”。科研人员在里面放置了模拟人体气味的诱蚊剂,吸引伊蚊“上钩”、将其扑杀的同时,还能实时监测该位置的伊蚊密度。一旦升高就立即发出预警。此外,科研人员还找到了更有颠覆性的手段:“放蚊子吃蚊子”。
这个明显比伊蚊幼虫体型大出数倍的,是华丽巨蚊。它是伊蚊的天敌,据统计,一只华丽巨蚊在幼虫时期,至少可以吃掉它身边的伊蚊幼虫80到100条。
而且华丽巨蚊长大后,无论雌雄都令人安心:它们以植物汁液和花蜜为食,既不吸血,也不传播疾病。此外,科研人员还在试点另外一种“以蚊治蚊”的手段:在中山大学的“蚊子工厂”,每周能“孵化”出400万至500万只经过特殊处理的“绝育”雄蚊。它们放到野外,与野生雌蚊交配后,会令其产下的卵无法发育。
不过专家也坦言,生物防治的见效速度较慢,它相当于一个提前介入的预防手段。为求立竿见影,在佛山的部分水体中,城管部门还投放了5000多条据说能吃蚊子的“灭蚊鱼”。
但是,这件新鲜事也引发了热议:有的人觉得好,奉劝“钓鱼佬”收手,不要去抓它们;而有的人则担心它们是外来物种,会破坏当地生态平衡。
城管部门则紧急回应:不用担心,此“灭蚊鱼”,不是大家议论的北美洲凶狠的“食蚊鱼”,而是本地鱼种。看到报道,有居民直接网购了几条,养在自家鱼缸里。不过专家却提示,这种做法对于灭伊蚊效果有限。
根据气象信息,近期广东地区还会持续高温并伴随降雨,这为伊蚊繁殖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无论消杀还是生物防治,对抗伊蚊的战斗,还需要继续坚持。
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扑灭疫情
国家疾控局局长带队赴佛山
8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国家疾控局局长沈洪兵带队来佛山指导基孔肯雅热疫情防控工作。国家疾控局副局长孙阳,市委书记唐屹峰参加活动。
沈洪兵强调,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联防联控机制作用,进一步压紧压实“四方责任”,全面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力争在最短时间内扑灭疫情,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社会大局平安稳定。要强化区域联动和部门协同,盯紧蚊媒控制关键环节,开展多渠道监测预警,构建扁平高效的指挥管理体系,全市“一盘棋”推动各项防控工作落到实处。要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常态化开展科学灭蚊消杀,加强对基层一线防控工作的支持和指引,积极动员家家户户翻盆倒罐、清除积水,营造干净、清爽、整洁的生活环境。要落实新版基孔肯雅热诊疗方案,加强医疗卫生机构检验检测质控和门急诊管理,规范开展病例救治,全力防范重症和死亡。要强化宣传引导,以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引导群众自觉增强防护意识和能力,构筑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严密防线。
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
尽管目前上海没有相关病例报告
但为了消除疾病传播风险
申城各区鑫配资
也都加大了灭蚊工作的频率
市疾控专家明确提醒:目前上海暂无基孔肯雅热本土病例,但随着台风过境后雨水增多,本市正处于蚊虫密度高峰期,而这种病的传播全靠蚊子。 因此,防蚊、灭蚊、清积水,就是当下最该做的事!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热,光听名字可能有点陌生,但它的“杀伤力”可不小。
这是一种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病毒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黄浦区疾控中心副主任高强解释:“它不会像流感那样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也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染,必须经过蚊子这个‘中间媒介’,才能完成‘人→蚊→人’的传播链条。”
上海需要警惕的是哪种蚊子?答案是白纹伊蚊——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 “花脚蚊子”。这种蚊子在上海很常见,尤其喜欢在小面积积水中产卵,攻击性强,白天也会叮人。
感染后会有哪些症状?
最典型的是突发高热、皮疹,以及剧烈的关节和肌肉疼痛。多数人1周内会好转,但可怕的是,30%—40% 的患者关节疼痛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更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没有特效药能治疗基孔肯雅热,临床只能采取支持性治疗。所以,“防”远比“治”更重要!
蚊子最爱在哪“生娃”?
这些不起眼的地方可能藏着“隐患”!
要防基孔肯雅热,核心是切断蚊子的传播链。而蚊子的“命根子”,就是积水—— 没有积水,就没有蚊子的孳生。
很多人以为“家里的蚊子都是从外面飞进来的”,但专家提醒:“其实家里的积水才可能是‘元凶’。一个废弃的矿泉水瓶盖,只要有一点点存水,就能孵出几十甚至上百只蚊子!”
家庭里的“隐形积水点”,你家可能也有
阳台角落:花盆托盘里的积水、闲置的塑料桶、倒扣的雨伞凹槽,都是白纹伊蚊的“育儿房”。
尤其是养花爱好者,水培植物(比如富贵竹、绿萝)的花瓶里,每周都要换一次水,换的时候用流动水冲洗根部,顺便擦干净瓶壁 —— 不然瓶壁上可能附着蚊子卵。
卫生间 / 厨房:地漏里的积水、拖把池里的残水、甚至洗锅后没倒干净的水,都可能成为蚊子孳生的温床。建议每天睡前检查,及时清空。
儿童玩具:塑料滑梯的凹槽、水枪里残留的水、积木盒里的雨水,孩子玩过之后随手放在户外,下雨后就会积水。家长要记得定期检查,倒空积水后倒扣存放。
处理积水有个 “大误区”,很多人都做错了
如果发现户外的瓶瓶罐罐里已经有蚊子幼虫(像 “小线头” 一样在水里扭动),该怎么处理?
松江区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吴佳玲特别提醒:千万别直接倒进下水道!
“正确的做法是把积水倾倒在地面或土壤上,让幼虫脱水死亡。如果倒进下水道,那里阴暗潮湿,反而成了它们的‘新家园’,等于帮蚊子‘搬家’,反而会助长它们繁殖。”
小区里的 “五星级产房”,物业和居委要盯紧
除了家庭,公共环境的积水更要警惕。研究发现,城市的雨水井、下水道、排水沟,已经成了蚊子孳生的 “重灾区”。
这些地方长期积水,温度适宜,简直是蚊子繁殖的 “五星级产房”。高强给居委、物业和除害公司提了三个关键建议:
“查”:每周定期检查小区里的雨水井、排水沟,看看有没有积水;
“疏”:发现堵塞的下水口,要及时疏通,让水流起来;
“防”:对于没法彻底清除的积水,比如雨水井,要加装防蚊网,或者由专业人员投放灭蚊剂。
出门怎么防叮咬?
选对驱蚊产品,比 “手环”“贴” 更管用
除了清积水,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被蚊子叮咬也很重要。尤其是近期有暑期出游计划的人,如果要去基孔肯雅热疫情高发地区,更得提前做好准备。
选驱蚊产品,认准这 “三证” 和两种成分
市面上的驱蚊产品五花八门,驱蚊贴、驱蚊手环、驱蚊液…… 到底哪种管用?
上海市疾控中心病媒科主任刘红霞支招:“认准有农药登记证、农药生产许可证、企业产品标准号这三个证的产品,说明它经过正规检测,有实际驱蚊效果。”
成分上,优先选含有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的产品,驱蚊效果更可靠。而驱蚊贴、驱蚊手环虽然方便,但驱蚊范围有限,效果较弱,不能完全依赖。
去疫情高发地?这几点防护要记牢
尽量选择有纱窗、蚊帐的酒店,睡前检查房间是否有蚊子;
外出时穿浅色长衣长裤,袖口、裤脚扎紧,减少皮肤暴露;
在裸露的皮肤上喷涂正规驱蚊产品,每 2—4 小时补喷一次(具体看产品说明);
傍晚、清晨蚊子活跃时,尽量减少在草丛、树荫等蚊虫密集处停留。
从外地返沪后发烧?别硬扛,及时就医并说明行程
如果从基孔肯雅热疫情高发地出差、旅游后返沪,要特别注意身体变化。
刘红霞提醒:“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是 2—12 天。如果两周内出现发热、皮疹,同时伴有关节痛、肌肉酸痛,千万别以为是‘累着了’,吃点退烧药就完事。一定要尽快去医院发热门诊,主动告诉医生‘近期去过哪些地方、有没有被蚊子叮咬过’。”
这是因为,一旦确诊,患者在发病期间可能成为传染源,及时告知行程能帮助医生快速判断,避免病毒进一步传播。
灭蚊记住“五字真经”
“上海健康播报”特别推出防蚊灭蚊“五字真经”——翻、填、清、疏、灭,简单好记,人人能做:
“翻”:把家里和户外的缸、罐、盆、坛、瓶等小容器翻过来,倒掉积水,底部朝上放置,保持干燥;
“填”:用泥土、黄沙把小区里的坑、洼、沟等容易积水的地方填平,避免下雨后积水;
“清”:清理环境中的各种小垃圾,比如树叶、饮料瓶盖、塑料袋等,这些东西很容易 “兜住” 雨水;
“疏”:主动疏通小区里的明沟、下水道、沟渠,让积水能快速排走,不形成死水;
“灭”:对于没法清除的积水(比如雨水井、集水井),及时联系物业或专业除害人员,投放长效灭蚊幼剂,阻止蚊子幼虫长大。
防蚊不是“一个人的事”
大家一起行动起来!
(综合自央视新闻、佛山日报、三水发布、上观新闻、新闻坊)鑫配资
大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今日云策 高原铁路“娘子军”为暑运列车“充电蓄能”
- 下一篇:没有了